與會國
佛得角和莫桑比克的世界遺產
發佈時間:2023-02-21
  • 分享至:

佛得角

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意將佛得角的舊城——聖地亞哥的大里貝拉歷史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因該地曾是18世紀末歐洲人在熱帶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殖民地。


舊城位於聖地亞哥島南部,至今仍保留著殖民時代的街道設計和兩座超過500年曆史的教堂,即玫瑰聖母教堂和當地主教座堂的遺址。


此外,大里貝拉還有一座建於1587年的聖菲利普砲台,城中心更保存了一根16世紀的行刑柱。


2016年,佛得角政府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希望將佛得角群島上的其他八處歷史景觀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但尚未獲得教科文組織確認。這八項遺產分別是新辛特拉歷史中心(布拉瓦島),位於卡爾代拉斯平原村的福戈島自然公園(福戈島),由聖盧西亞、布朗古、哈蘇等小島組成的島嶼綜合保護區(聖盧西亞島),塔拉法爾集中營(聖地亞哥島),普拉亞歷史中心(聖地亞哥島),聖菲利普歷史中心(福戈島),科瓦、帕烏爾和里貝拉達托雷自然公園(聖安唐島)以及佩德拉盧梅鹽田(薩爾島)。


莫桑比克

1991年12月,位於莫桑比克北部的莫桑比克島正式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莫桑比克島距該國本土北海岸4公里,是一座新月形珊瑚島。這座島嶼位於印度洋莫蘇里爾灣的入口,莫桑比克的國名來自該島。


島上的莫桑比克城長3,000米,寬200至500米,其城市面積約為一平方公里。班圖、斯瓦希里、阿拉伯、波斯、印度和歐洲文化在這座小城內共融共存。


公元2世紀,莫桑比克島上的居民是說班圖語的非洲人。公元10世紀以來,該島一直是印度洋航線上的重要節點,8至16世紀則由阿拉伯商人管治。


從1507年到1898年的四個世紀內,這座防禦森嚴的城市是葡萄牙在東非的首府和主要貿易據點,始終位於葡萄牙海上航線西歐至南亞次大陸部份及後來的亞洲部分的中心。


島上令人驚嘆的統一建築風格主要因為自16世紀以來城市建設一直使用相同的建築技術、相同的建材以至遵從相同的裝飾原則。


莫桑比克島上同時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房屋及城市系統,一種是石頭和石灰打造的城市,另一種則是由棕櫚葉頂棚屋組成的城市。


石頭城內的房屋由石灰岩和木材建成,此建築風格源自斯瓦希里人,同時又受到阿拉伯和葡萄牙風格的影響。石頭城位於島嶼北部,約佔島嶼面積的三分之二,但只有相對較少的一部分人口居住於此。


“馬庫提城”,macuti馬庫提是用於修建屋頂的棕櫚葉,以此命名該城旨在紀念這種建築特色。馬庫提城匯聚了斯瓦希里本土建築的許多變種,主要集中在島嶼南部。該城被分為7個區,是島上最多居民居住的地方。


莫桑比克政府也已申請將以下四項遺產納入世界遺產名錄,即Manyikeni和Chibuene遺址(1999),基林巴斯群島(2008),Vumba山區(2008)以及包括馬普託大象保護區、蓬塔杜歐魯部分海洋保護區在內的馬普托國家公園(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