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葡語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均承載著當地的歷史與文化遺產,每件藝術作品都是其民族遺產的一部分,通過這些藝術作品我們可以了解一段歷史或解讀一種文化。
無論是莫桑比克馬孔德人工藝複雜的木雕、東帝汶精美的紡織品,還是幾內亞比紹華麗的面具,或大名鼎鼎的安哥拉人偶,無不蘊含著一段值得發現、欣賞、展示和重述的文化歷史。
澳門無疑是欣賞昔日藝術珍品的絕佳地點。澳門既是一個以葡語作為官方語之一的城市,又是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總部的所在地,擔當中國和葡語國家之間的重要橋樑。
葡萄牙的樂器
位於里斯本的國家民族學博物館收藏著大量葡萄牙傳統工藝品,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葡萄牙傳統樂器。
音樂幾乎是所有鄉村社群的娛樂之一。但也正是透過音樂,社區中的人得以保持連繫,分享觀點與故事,在輕鬆的氣氛中增進對彼此的了解。傳統法多音樂使用的吉他是十分知名的葡式樂器,但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葡萄牙獨有的樂器,比如葡萄牙小吉他Cavaquinho,這是一種小型的四弦樂器,據說這種樂器在19世紀末被帶到夏威夷島,對夏威夷四弦琴(烏克麗麗)的發展產生了直接影響。
安哥拉人偶
來自安哥拉西南部納米貝省、威拉省和庫內內省等地的人偶是安哥拉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這些人偶是由班圖人製作,而班圖人則是指由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幾百個土著民族組成的族群。
這些人偶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在於其極為大膽、以紅色為主的服裝顏色以及用作頭部的光滑木球。這類人偶既可作為玩具,又是生育儀式上使用的器具,這種情況十分罕見。
安哥拉本土藝術的另一類著名藝術品是多種多樣的雕塑。這些雕塑既可以用作儀式禮器,又是講述一個民族歷史的載體,例如安哥拉的喬奎人木質面具也可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和讚比亞找到。
歷史上的喬奎王國位於安哥拉的中心,其19世紀時開闢的重要貿易路線成為運輸象牙和橡膠的航道。喬奎人的許多雕塑刻畫的都是王室成員的肖像,除此之外還有法杖、權杖和長矛,有的是木頭做的,有的是動物毛皮做的,皆有頌揚王室之意味。
喬奎人的面具上通常帶有真人的頭髮,在某些情況下,這象徵著精神世界。此類面具男女均可佩戴,常用於生育和祈求豐收的儀式。
莫桑比克的藝術家與戰士
馬孔德人散居於莫桑比克北部和坦桑尼亞南部。
儘管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有接觸,但馬孔德人依然保留了本土的宗教信仰以及崇拜、紀念祖先的習俗。他們是無畏的戰士,面對從前莫桑比克北部的殖民統治曾奮起反抗。而他們的藝術,特別是烏木雕刻,不僅是其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其社區的收入來源。
馬孔德人的藝術既存在於他們精心設計、蘊含令人愉快的美學元素的日常用品中,又體現在儀式和雕像上使用的面具以及純粹用於裝飾的藝術品中。
神秘的幾內亞比紹
納魯族文化是幾內亞比紹的重要文化之一,納魯族人口約有2萬。
由於其獨特的萬物有靈信仰,納魯人在追隨真主阿拉的同時,也會向薩滿求神問卜,他們既相信神靈,也會紀念祖先。在納魯人本土宗教的入教儀式上,他們常常會佩戴或攜帶木雕人像面具。碩大的木製蛇雕像也會出現在儀式中,人形雕像則會被放置於神殿之內。
在比熱戈斯群島,最負盛名的當屬Bidyogo族藝術。 Bidyogo雕像由木頭製成,通常是彩色的,該族人雕刻此類雕像是為了庇護祖先的靈魂。坐姿雕像則通常被用以占卜和施法。該地區的藝術被公認為非常獨特,與非洲其他地區皆不相同。
亞馬遜的藝術
在巴西的亞馬遜州是巴西的二十七州之一,上千個部落在此定居。他們所生活的廣闊亞馬遜叢林被譽為“地球之肺”。
他們的藝術與傳統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比如必不可少的編織籃子的獨特技藝以及用羽毛製作飛鏢的精巧手藝。當然還包括部落成員為舉辦儀式所做的準備,有的會創作極為複雜的人體彩繪,有的則會製作裝飾性的頭飾,並在上面插上幾根羽毛。
戲劇的魔力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群島在1470年被葡萄牙人發現之前一直無人居住。直到16世紀,該地才成為葡萄牙在大西洋上的一個重要“貿易中轉站”。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戲劇帶有歐洲戲劇的特色,這一點特別體現在其戲劇的素材。當地語言中的“tchiloli”一詞即指戲劇(葡文的teatro),源於11世紀的卡洛琳傳統,即公元8世紀和9世紀建立的統治西歐的法蘭克王朝所盛行的藝術風格。島上最知名的劇目便是以法蘭克人的國王和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曼大帝作為素材。由馬德拉詩人巴爾塔扎爾・迪亞士於16世紀創作的《曼圖亞侯爵和查理曼大帝的悲劇》,後來在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被改成以非洲人的方式進行敘述。該劇的演出可持續數天,使人聯想到當地社會的說書人。
演員們會佩戴細網製成的獨特面具,其面部表情以彩繪形式表現。按照歐洲中世紀傳統,只有男性才可演出。
佛得角的詩歌、音樂和陶土
位於西非海岸的佛得角也是在15世紀葡萄牙人抵達後才有人居住。佛得角群島上的許多傳統藝術表現形式一直保留至今。佛得角有豐富的文學傳統,比如20世紀中葉若熱・巴波沙的詩歌,還誕生了不少音樂作品,比如切薩里亞・埃沃拉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演繹的動人歌曲。
在博阿維斯塔島,陶藝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雖然最初主要是用於生產家庭用品,但由於島上的陶製品都是不借助陶輪,而是用手捏制的,所以這種獨特的製作方式受到遊客的歡迎,使陶藝成為當地一項重要的經濟活動。
東帝汶的紡織藝術
以棉花為原材料並由婦女手工編織的“泰絲”(tais)是東帝汶獨有的一種紡織品。根據傳統,男士們須穿著“tais mane”(泰絲男裝),將其係於腰間,而女士們則要穿“tais feto”(泰絲女裝)無袖長裙。
泰絲的顏色和圖案因地區而異,但一般而言,紅色象徵著勇氣與熱血。此外,衣服的顏色越多,則表示此人的地位越高。金色服裝則是在特殊儀式或重要場合穿著。而出生、婚禮、葬禮、新居落成或社區活動都有特定種類的泰絲穿著要求。
泰絲在東帝汶的社會生活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東帝汶人使用的一些日常用品現仍採用傳統的布料製作,保持著其獨特的魅力。
豐富多樣的本土藝術隨歲月流逝,傳播到世界各地。這些充滿歷史的物品在人們的生活、各種儀式和“魔法”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不僅僅是裝飾品,還蘊含著幾個世紀的歷史以及過去到現在人們的生活經歷。